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零八回 盛府堂上聊雨村 商谈国政说开海

绞尽脑汁的贾兰也想不起来贾府与盛宏有什么纠葛。

印象之中盛家便是与盛家老太太的永平侯府也没什么往来,也就是节庆时期互送礼物而已,比如贾兰这次中举,对方也只是让管家送来贺礼。

“你对海禁怎么看?”盛宏缓缓放下手里茶碗,冷不防地开声问了贾兰一句。

海禁?贾兰一愣,显然对盛宏这么跳跃的话题有些没有反应过来。

不过,很快他的脑海里就抓到了什么东西,恍然醒悟。

自己的这位座师大人,可是历任福建的!

【莫非是南面十二房的人私下得罪了盛宏?】

贾兰暗自揣测,虽然依旧没想出什么东西,但终归是有了思考的方向。

“学生斗胆,窃以为开放海禁对国家而言可以是好坏参半,但对我华夏民族而言,却是利大于弊!”

盛宏“哦”了一声,饶有兴致抬起手挥舞了下袖子,示意贾兰说下去。

“敢问老师,国家虽有海禁,可这海能禁的住吗?这一下禁了,沿海百姓生计还哪有着落?便以福建为例,八山一水一分田,若真是板荡不能下海,百姓们吃什么?”

事实就是,哪怕是明清两代,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闭关”,顶多只是“限关”,所谓闭关=封闭的结论,完全是因为学术上西方占据了绝对的主导,以开放—封闭、文明—野蛮二元模式来评述东亚各国的对外政策,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西方中心主义’视角变成亚洲国家对自身评价的视角,进而影响了亚洲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的自我认知。

明清政府都曾经实行过积极的贸易政策,比如明穆宗隆庆年间松弛海禁,逐渐形成了内地—边境—朝鲜—日本—东南亚的庞大贸易网络。

清中期后,更是以广州为中心进行东洋和南洋贸易。

千万别小看这一个口岸,它几乎带动半个中国的经济。

经过考证,有一条相当成熟的商路就是从江左购入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沿江西进入广南卖与行商,随后从佛山购买铁器回转。

与后世尴尬的地位不一样,那时候的江西可谓是名符其实的水路通衢,富庶非常。

连那位撞向吉野的英雄,祖上也是走这条商路的茶商。

所谓的“闭关”,更多的是应对西方而采取的消极防御。

士大夫们倚大海为长城,以为“天不变,道亦不变”,谁知科技日新月异,过去的天堑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