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零八回 士林现实 绥靖思潮

白净文士显然没有料到贾兰居然如此坦然,一时间居然有些怔住。

不过他很快就调整心态,先赞了一声,随即又抛出一个问题:“解元郎既懂得通商之利,不知是否赞成在下方才所说,与其穷兵黩武,不如偃武修文,内养百姓,外与通商,以待天时?”

“天时?”贾兰瞬间打断:“年兄所指的天时是什么样的天时?”

“自然是人心齐整之时,圣人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乎民心,若能使民心平顺,天下太平,则外夷之患瞬息可除也!”

他的口齿的确伶俐,头脑清晰,动辄就能列出详实的数据加以辅助。

加之此人长相清秀,惹人讨喜,又有着一腔清朗声音,致使堂上堂下列坐之人对其观感不错,闻言纷纷点头。

不得不说,他所说的非常符合当下士林主流的认知:在对待草原与辽东两个方向的敌人上,不是所有人都像李玄着那样有着一种迫切感,或者使命感。

在他们眼中,高皇帝横空出世,如明太祖朱元璋那般达成驱除鞑虏的成就已经足矣。

自两宋四百年以来,士林之中喊得最多的也只是恢复燕云之地,至于关外那一大片,还有草原、北海、青海以西的汉唐故土,那都是士人们脑海里压根就没有考虑过的世界。

哪怕朝廷名义上与北边一直处于战争之中,但对国内大部分的人而言,只需要在一个不损害他们名望的前提下保持着和平与秩序就已经十分足够。

儒家思想、天朝观念乃至开国以来所流行的攘夷风潮都让士人们面对外敌毫不犹豫地、无可选择地主张“剿”的行为,可一旦在现实之中遭遇挫折,他们往往就会往“抚”的方向倾斜。

显然这就是一种绥靖策略,相比犁庭扫穴,士林更在乎的是天子是否正心诚意。

绥靖,绥为安抚,靖则有安定之意,绥靖一词最初并非贬义的,只是在贾兰后世历史上发生了某件重大事件之后,才引申出贬义的意味。

白净文士侃侃而谈,贾兰也大约搞明白对方的目的。

他忽然想起来一件事情,那是在他南下游历的期间,蒙元卫拉特盟主僧格汗率部南下,叩关入侵。

朝廷的邸报上说蒙元此次“入寇大同,分路抢掠,势甚猖獗,京师戒严,人心訩戄……”

连远在南边的贾兰都能从驿站来往的人口中听到有关此事的议论,后来他才知道,中土天灾不断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